欢迎来到pg电子官网下载平台_pg电子怎么买免费的

182-0397-0789 182-0399-7789
首页 > 产品展示 > 铸乐模具系列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表委员的心声

浏览 时间 2024-03-10 作者 铸乐模具系列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两会期间,结合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等话题,来自中国航天科工的表委员认真履职,积极建言。他们的提案、议案以及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思考,吸引了人民网、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示,二院25所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制的“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已于2月3日成功发射入轨,近期将在完成星地通信技术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开展星间、星地融合技术试验,实现海洋遥感数据、渔船监测数据实时回传。

  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海洋数据大容量、实时性的传输需求不断的提高。近年来,海洋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渔船管控一直是制约海滨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依托高精度瞄准捕获跟踪、海洋大气湍流修正等技术优势,创造性地架起星间、星地高速激光传输“桥梁”,并通过多颗卫星的激光“接力”,实现了大容量海洋遥感数据、渔船监测数据的实时回传。

  “‘威海一号’的发射入轨验证,是我们激光通信技术在海洋信息应用领域的重要探索,二院将系统性构建高性能、高可靠的星间、星地高速通信产品谱系,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宋晓明说。

  《科技日报》两会特刊3月4日刊发《看快舟火箭的“创”与“闯”》,记录中国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步伐。文章指出,最近一年来,快舟系列火箭创造了“8战8捷”的发射佳绩、7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长程热试车考核、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完成垂直起降试验……“快舟”正在用“创”的思路和“闯”的势头加大发力商业航天产业,为中部地区高水平发展增添新动能。

  面对我国日益旺盛的商业卫星发射需求,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充分的发挥产业链中游角色,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加速快舟火箭由“零售”向“批产”转型,用创新为区域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闯”出增量。通过打造通用化、模块化批产制造方案,钻研轻量化、标准化星箭适配方案,用超高的性价比的“货架式”成熟供给模式,吸引了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逐步聚“链”成“群”。

  在深耕固体火箭领域的同时,快舟火箭正跻身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新赛道。该公司与湖北省联合成立航天液体动力湖北工程研究中心,陆续打造液体发动机冷态试验和热试验能力,目前各项关键技术验证正稳步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江南党委书记、董事长鲍斌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要持续构建人才结构协调发展体系,为企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鲍斌提出,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企业想将引进的人才留下来,需要探索创新人才机制,比如可建立“人才和研发在外地,转化和产业在企业”的模式,通过在国内创新资源聚集城市北京、成都、西安等地设立计研发机构,建设以人才培育、科学技术研发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公司孵化等为目标的科研平台。

  据《中国航天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科技委常委屈国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科技委委员李秀敏注意到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人才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在今年两会上,两位委员联名提出,希望能够通过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逐步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活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屈国欣、李秀敏围绕“国防科技工业的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人才保障工作”联名提出4点建议:一是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完整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二是针对科研设计单位、生产单位、服务保障单位等分类施策、管理及考核;三是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四是逐步加强科学技术人才保障和关怀,让科学技术人才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认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解决产教脱节的明显问题,闫大鹏提出3条建议。一是要强化机制设计,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保障,强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充分激发卓越工程师创新活力;二是要创新评价机制,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方案,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为载体,实施“订单式”培养,并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一线;三是要共建共享实践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基地,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的有机衔接,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形成高质量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上一篇:“资产荒好像挺严重的” 书袋 下一篇:【48812】鑫海精细铸件:从四年赔本到年盈余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