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
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1564.12万美元,同比增长39.80%
据机经网整理海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为1564.12万美元,同比增长39.80%;出口数量为625720台,同比增长3000.85%。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累计出口金额为3755.05万美元,同比增长40.57%;累计出口数量为1495486台,同比增长1289.12%。2025年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累计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印度、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德国、英国、中国香港、俄罗斯、丹麦,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89.31%。其中,向印度出口最多,金额为383.98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4.55%。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印度、日本、韩国、越南、中国香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87.41%。其中,向美国出口最多,金额为939.8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03%。2025年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2025年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占比TOP10国家/地区
4月21-22日,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项目审核中心联合举办的“2025年重点领域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座谈会是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邀请了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重点领域用户和骨干机床企业共商发展大计,为机床工具行业企业和重点领域用户之间搭建了面对面沟通交流平台。为了让供需双方能更充分地交流,此次会议安排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参观CIMT2025、座谈交流、供需对接等活动。4月21日,会议组织重点领域参会代表参观了CIMT2025,并安排行业专家陪同讲解,参会代表对琳琅满目的高水平展品显示出浓厚兴趣。在随后的自由参观环节,用户代表纷纷寻找意向合作伙伴进行接洽,开展技术交流和商务合作。4月22日,“重点领域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顺利召开,来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领域集团总部及制造企业代表、机床工具行业企业负责人共20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毛予锋会长做了题为《协同发力,打造供需合作新生态》的报告,介绍了2024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运作情况,总结了机床协会在推进供需合作、助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推动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实践和探索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会议还邀请重点领域用户和机床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推动供需双方不断深化合作。4月22日下午,供需对接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精准对接模式,汇聚近70家机床制造企业及40余家用户企业。通过深度洽谈与精准匹配,供需双方快速建立业务联系,进一步增进产业互信,为产业链协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4月22日,《安全员》机械行业职业评价规范编制启动工作会议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部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主任李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安全生产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安全员作为现代工业安全体系的“守门人”,承担着风险预防、过程管控和应急处置的全链条安全责任。此次评价规范编制将系统构建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对推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强化行业安全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次编制工作汇聚多方专业力量,北京华文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国家铁路局规划与标准研究院、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铸造协会、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有限公司、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单位安全管理领域专家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技术开发处处长郭一娟和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专家库顾问专家、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原副校长孟蓬莒共同主持。编写组专家代表北京华文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张彦平老师代表编写组专家在会议上详细地理解阅读了《安全员职业评价规范编制技术路线图》,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职业功能模块设计、能力等级划分标准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初步确立了安全检查、事故处理、事故预防、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等核心职业能力框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人才评价中心副主任孙颐对启动会议进行总结。她指出评价规范编制工作,一是要立足“高水平发展”战略视角,合理设置职业功能和适合使用的范围;二是紧扣《国家职业标准编制作业规程(2023版)》要求,坚持编制五大原则,确保标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构建“标准-培训-认证”一体化体系,统筹考虑题库建设、培训教材开发工作,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闭环。根据工作规划,编制组将分阶段完成标准起草、专家评审、意见征集等工作,预计2025年底完成终审。会议圆满完成既定的各项议程。参加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该评价规范不仅填补机械行业安全领域人员评价标准空白,更将推动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安全管理系统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评价中心)
为加快国产数控机床推广应用,深入推动通用机械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4月22日,由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通用机械行业应用国产数控机床对接会”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同期召开。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郭长城,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青参加会议。对接会以“自主可控深层次地融合”为重点议题,紧扣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聚焦泵、风机、压缩机、阀门等通用机械领域重点行业应用需求,来自全国的30余家通用机械制造业企业和国产机床企业齐聚一堂,共商国产机床替代进口、深化产业链合作新路径。郭长城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对接会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同期同地点举办,旨在通过“场景展示+精准对接”模式,推动国产数控机床在通用机械行业深层次应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将和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定向服务模式,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国产机床装备从“能用”向“好用”跨越。杨青介绍了通用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范围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所有的领域的基本情况。随着我们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用机械行业对设备的精度、效率和稳定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通用机械企业主要使用进口高端设备,十分希望能够通过供需互动,更多更好地了解国产机床设备的进步和能力,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可控。对接会现场,北京北一机床、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广州敏嘉等众多国产机床厂商展示了最新产品和技术,涵盖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高精度磨床、智能车铣复合机等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特点的高端机型。同时,沈鼓集团、杭氧集团、蒙瓦阀业、德州金宇、蔡蔡机械等通用机械制造企业与国产机床厂商就需求设备各方面做了沟通和交流。此次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为通用机械制造企业与国产机床厂商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国产机床在通用机械领域的推广应用,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产机床将在通用机械行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4月21日,机床工具行业与重型机械行业供需对接交流会在首都国际会议中心106会议室成功召开。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郭长城、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景晓波出席会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主任李雷主持会议。本次会议以联合调研重型机械行业设施需求为基础,旨在搭建机床工具企业与用户群体的高效对接平台。会议聚焦当前及未来的设备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通过精准匹配客户的真实需求与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会代表围绕机床工具行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展开深度交流,并分享前沿技术成果,为保障重型机械行业供应链安全、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参会企业大多为产业链核心单位,其中用户端单位包括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东海减速机有限公司、上海旋格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蒲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供应端单位包括通用技术集团、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一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力鼎智能装备(青岛)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双方围绕重型机械行业的需求变化、设备应用场景及服务升级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当前,重型机械制造的关键工艺挑战大多分布在在几大方面:细长轴和孔类、齿轮类工件的精度控制、批量加工稳定性,薄壁类工件的变形控制,以及断屑可靠性,加工效率的提升。未来,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发展趋势大多数表现在:自适应加工技术、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智能和绿色技术,先进磨削工艺和和精研工艺技术、化学及电加工抛光工艺技术、物理及化学表面处理工艺技术、轴承寿命诊断及预测技术、激光熔覆焊工艺技术、以及内齿圈热处理后矫正工艺技术等。这就对机床工具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高精度数据采集功能、可建模性和数字化接口、预测性维护功能、构建企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大数据平台功能成为今后的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本次供需对接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机床工具行业与重型机械行业搭建了高效的沟通桥梁。通过深入探讨当前工艺挑战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与会的用户与设备企业群体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绿色生产等关键领域达成了重要共识。该会议不仅促进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更为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更大力量。
泵、阀、减速机流体机械行业企业机床采购对接会在CIMT2025成功举办
4月22日,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泵、阀、减速机流体机械行业企业机床采购对接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成功举办,来自通用机械行业和机床工具行业的20多家企业代表参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会长郭长城和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青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主任李雷主持会议。沈鼓集团、杭氧集团、德州金宇减速机公司、南京蔡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呼和浩特蒙瓦阀业有限公司、大连光扬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在分享产品特点与装备时提到,目前企业在用设备以进口为主,对国内机床近几年的发展了解不多,希望能够通过对接活动和CIMT展会认识更多国内企业并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北一机床、长机科技、广宇大成、广州敏嘉、博鲁斯潘、北平机床等企业介绍了针对泵、阀、减速机行业的解决方案,并邀请用户会后参观展台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通用机械作为机械制造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服务于众多制造业领域。随着我们国家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推进,装备水准不断提升,将为机床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郭长城副会长表示,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是加强两个行业之间的交流,作为关联紧密的上下游,双方开展定期的深入沟通十分必要,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的互动平台,合作共赢,共同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水平。
4月21日23日,2025永年首届紧固件产业博览会在永年区圆满落幕,现场签约订单503个,成交额13803万元;达成意向订单2019个,涉及金额35464万元。此次博览会由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永年区进出口商会主办,设置2个展馆、300个标准展位,吸引了全国202家企业参展,展品涵盖建筑紧固件、高强度紧固件、不锈钢紧固件等产品,展示了紧固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技术和外贸优品,43个国家的272名采购商代表和国内外商协会到会采购,促进了紧固件产业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4月14日下午,嘉善县紧固件行业协会部分企业代表在县工商联会议室与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专家一起座谈嘉善县紧固件企业发展趋向。县工商联叶树荣副主席参加座谈会,嘉善县紧固件行业协会张建龙会长主持会议。归创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万家乐、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专委会副会长杜海等专家,就当前国际、国内紧固件现状及发展方向作了讲解;嘉善县紧固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俊峰,浙江群展精密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荣德等代表嘉善县紧固件行业就目前紧固件行业现状作了交流发言。叶树荣代表县工商联对专家们专程到嘉善参与嘉善紧固件的发展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交流和联系,助力嘉善紧固件行业实现新的发展。
各中央企业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部署,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建立中央企业改革联建互助机制的有关要求,积极组织联建互助活动,主动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取得了积极成效。2024年,10个小组共计开展60次交流活动。优机制谋实策,交流活动深入务实一是经验交流更加坦诚、接地气。联建互助的交流活动相较于正式会议更加灵活、坦诚、务实、接地气,相较于书面分享更加生动、详实、便于互动,有助于经验介绍单位畅所欲言,毫无保留的分享“看家本领”,不少企业打破了经验分享只谈成绩、不谈做法的“惯例”,助力组员单位少走弯路、事半功倍。鞍钢、中交集团等企业在介绍改革经验的同时,主动分享相关制度办法细则和编制心得等有含金量的“秘诀”。二是解决难题更加深入、针对性更强。各小组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开展交流研讨,在互学互鉴中碰撞思想、开拓思路,共同探索改革共性突出问题的解决路径,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实践,实现了先进经验在其他企业的转化应用。中核集团、中国海油等企业以“需求清单”“经验清单”“落地清单”为引领,构建起“活动发起、经验学习、会后复盘、成果落地”的管理闭环,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三是穿透基层的方式有创新、更加有效。联建互助为基层企业参与改革交流提供了平台,25家中央企业所属“双百企业”“科改企业”承办了交流活动,近百家基层企业参加了交流活动,有效推动了基层企业展示改革成果、贡献经验智慧、学习先进实践。中国有色集团、中国中车集团等企业参照联建互助机制,在所属子企业间开展结对联建活动,有效破解了集团内各子企业改革进展不平衡难题。四是视野拓展更加关注国之大者、国之所需。历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在参观调研方面普遍安排的自家“拿手菜”,为参与单位提供了难得的领略大国重器的机会,部分活动将研学对象拓展至组外单位,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对标范围。航空工业集团将活动主办地安排在西飞产业集团,组织参观了国家级大中型飞机研发制造基地。中广核、华润集团将交流对象拓展至比亚迪、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优秀民营企业和知名高校院所。此外,联建互助还助力了业务合作,发现了央企协同发展的一些新契机。联建互助为央企之间提供了近距离深度了解的机会,让本不“熟悉”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找到了合作契合点,促成了业务层面的深度合作近30项,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协同。中国海油和中国五矿在海上油田井下工具和电潜泵硬质材料研制方面达成合作意向,组建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南方电网和中国中车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围绕抽水蓄能和新型电力系统深化合作。中国移动和中国化学工程、中汽中心深入探讨改革数智化工程建设,并达成正式合作协议。出实招求实效,典型经验亮点纷呈(一)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企业围绕一些创新联合体“联而不合”、创新资源投入不足、高端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创新要素培育,努力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部分中央企业着力加强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合作组织模式,完善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快形成创新合力。国家能源集团深化与怀柔国家实验室务实合作,成立国家能源欧洲研究院,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强化与硬核科技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端智库、创新平台等打造跨领域、大协作的研发体系。中国绿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协议转让、投资并购、股权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模式,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强化资源保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内部支撑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企业优势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中国电信通过集团集约承担、内部市场化结算、效益指标加回、成本/工资预借等多种方式,对科技创新和战新业务发展所需资源能给尽给、顶格支持。国投设立科技专项资金,遴选有助于打破技术封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及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项目进行专项支持。中粮集团制定出台《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专项行动方案》,明确2024-2027年集团研发投入年复合增幅8%。三是建强人才队伍。把科技人才的引用育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差异化、精准化中长期激励,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中国机械总院对国家创新平台科研人员实施工资总额单列,为科技人才打造专属晋升通道(区别于管理序列的技术序列),高级研发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级别管理人员。中国石化为科研骨干配置专业助手,简化业务审批流程,实行“无会日”“弹性工作制”,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二)坚持“两端发力”,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企业围绕产业结构高端不足、低端内卷,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持续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扎实开展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积极促进产业升级,更大范围开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更好发挥产业控制作用。一是加快布局战新产业。认真落实国有资本“三个集中”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布局,持续加大培育发展战新产业的资源倾斜力度。中国三峡集团全面布局氢能、储能、多源互补等前瞻研究,稳步推进电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持续探索新业务新业态。中国建筑围绕主业布局新能源产业、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建筑工业化4大战新板块,以“千亿级赛道、百亿级产业、十亿级产品”三个维度对战新产业进行划分,编制战新产业目录,指导子企业精准差异化布局。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双碳”战略,积极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对工艺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物流全面开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建设,加强新能源物流装备应用,推进园区智能化升级,打造绿色低碳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园区。中铝集团重塑数字化管理体系,夯实数字化基础底座,推进智慧管理、智慧经营、智能产线、有色生态四大业务域落地。兵器工业集团编制形成《集团公司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形成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项目清单,大力推动现有设备改造升级。三是大力实施专业化整合。行业龙头企业主动沿产业链谋划推动重组整合,着力提升产业控制能力,同时对内部资源应整尽整,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中国稀土集团先后整合云南、福建、广东等地稀土资源,有力保障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稳定。国家电投以省为单位,设立新能源区域集中运营中心、维检中心、区域电力交易中心,推动同一省区新能源资产的集中运营管理,有效解决同一区域自相竞争、重复投资问题,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三)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着力激发活力动力。中央企业围绕国有企业活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加快构建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行的现代新国企,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提升外部董事履职能力。持续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不断的提高董事会决策水平,加快打造具有独立市场地位的经营主体。中交集团采用“1+6+X”和“2+K”的董事会成员配置模型,确保董事会成员规模科学合理、能力多元互补。中国铁建真正落实子企业董事会对经理层成员的选聘任用建议权、业绩考核权、薪酬分配权,对管理规范、发展战新产业的二级企业下放一定额度的投资决策权。二是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紧紧扭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个牛鼻子,持续推动提质扩面,着力激发活力动力。航天科工印发强化全级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相关规定,全面量化考核指标,分级分类排序,委托专家队伍对契约签订及考核兑现落实情况逐项检查,确保刚性执行。国家电网大力实施公开选派和竞争上岗,各单位“部门-内设机构-班组”三级负责人等重点岗位聘任制管理实现全覆盖,修订《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实施细则》,明确不适宜担任现职的25种情形。三是做精做深改革专项工程。持续加大对“科改企业”“双百企业”支持赋能力度,打造改革样板尖兵,发挥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中国一汽针对改革专项工程企业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设置专人专岗负责专项工程对接,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伴随式服务,快速响应、及时解决企业的问题和诉求。南方电网深入挖掘具有南网基因、自身特色的改革经验和模式,选树一批标志性成果和典型范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案例库。(根据有关中央企业提供资料整理)
徐念沙会长出席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开幕式并会见海内外行业企业代表
4月21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在京开幕。教育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贾成炳,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以及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美、德、日、意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机床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会开幕。徐念沙会长宣布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开幕本届展会以“融合创新数智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之路。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的近2450家展商以及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床协会、贸促机构等组团参展,展览面积超过31万平米,使本届展会成为近十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床工具专业盛会。徐念沙会长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毛予锋会长,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李奇副会长等的陪同下,参观通用技术、北一机床以及台湾大立机器等展区,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并与企业代表深入交谈,倾听企业未来的发展诉求。徐念沙会长参观企业展台展会期间,徐念沙会长与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T)道格拉斯K武德会长、日本机床制造商协会(JMTBA)稻叶善治会长、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彭飒彬等国外行业协会和贸易组织代表等就全球机床产业的行业现状、技术趋势、市场挑战及合作机遇进行交流,就如何为相关国家做好服务展开探讨。徐念沙会长特别提到,要加强行业协会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技术交流会和行业对接会等活动,希望以此帮企业开拓市场,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推动全球机床行业健康发展和全球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徐念沙会长与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T)道格拉斯K武德会长交流徐念沙会长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毛予锋会长、日本机床制造商协会(JMTBA)稻叶善治会长合影徐念沙会长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彭飒彬等交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徐念沙会长在展会期间会见台方庄大立理事长一行,并与台方代表亲切交流。庄大立理事长陪同徐念沙会长、李奇副会长共同走访台湾展区,交流台湾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徐念沙会长表示,大陆出台若干惠台措施,积极推动台资企业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欢迎广大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兴业,共享大陆发展机遇。徐念沙会长会见庄大立理事长并参观台湾展区展会期间,中国机械联宋晓刚秘书长与台方庄大立理事长一行进行座谈交流,具体就本年度两会互动交流活动进行探讨和安排。宋晓刚秘书长还了解台湾机械工业公司及大陆台资企业近期运营情况,表示中国机械联将积极帮助台企业反映并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助力台资企业在大陆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宋晓刚秘书长与庄大立理事长一行座谈交流(国际合作部)
徐念沙会长出席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开幕式并会见海内外行业企业代表